守护绿色家园,提升茶叶品质
为了保护农村特别是广大茶区的生态环境,减少和防止由于使用农药、化肥等带来的污染,促进农村特别是广大茶区的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向社会提供高品质、无污染的茶叶及茶制品,推动中国有机茶的生产、贸易和消费,特制定本标准。
有机茶园:与传统茶园的区别
与常规茶园不同,有机茶园不允许使用化肥、农药、基因改良工程等技术,从而使茶园生态系统保持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发展。生产的产品也以鲜叶为原料。
有机茶园的标准制定
本标准制定要点如下:
1. 向茶叶行业引入了国际有机农业运动联盟的基本准则,符合国际有机农业发展的方向,对保护和改善我国广大茶区生态环境、促进茶业可持续发展、向国内外消费者提供无污染的茶叶制品将发挥重要的作用。
2. 规定了有机茶生产的生态环境、品种选择、土壤管理、病虫草害治理以及茶叶加工、包装、贮藏、运输和销售过程中所应遵循的原则和技术要求,是指导有机茶生产和加工的技术规范。
3. 规定了有机茶的产品标准,特别是产品的卫生指标高于国内外现行茶叶标准。
4. 规定了有机茶的颁证程序。
本标准由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提出,由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归口,由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有机茶研究与发展中心起草。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卢振辉、肖强、傅尚文、邬志祥。
有机茶园的标准范围
标准规定了有机茶生产的生态环境、品种选择、土壤管理、病虫草害治理以及茶叶加工、包装、贮藏、运输和销售过程中所应遵循的原则和技术要求,是指导有机茶生产和加工的技术规范。本标准是有机茶的颁证标准,适用于绿茶、红茶、乌龙茶、黑茶、黄茶和白茶,以及以茶叶为原料或配料的茶制品。
中国农业科院茶叶研究所有机茶研究与发展中心(以下简称有机茶中心)依据本标准,对经实地生产过程检查和产品检测确认符合标准的生产者、加工者和经营者颁发有机茶证书,并允许其使用有机茶标志。
引用标准
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的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本标准实施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国际有机农业运动联盟(IFOAM)有机食品生产和加工基本标准
欧州经济共同体委员会法规性文件NO.2092/91: 对农产品有机生产以及农产品和食品有机标识的规定
GB3095-1996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GB/T5009.57-1996 茶叶卫生标准的分析方法
GB5084-1992 农田灌溉水质标准
GB5749-1985 生活饮用水标准
GB7718-1994 食品标签通用标准
GB/T8302-1987 茶-取样
GB/T8304-1987 茶-水分测定
GB/T8305-1987 茶-水浸出物测定
GB/T8306-1987 茶-总灰分测定
GB9679-1998 茶叶卫生标准
GB15618-1995 土壤环境质量标准
WMB48-1981 茶叶包装标准
定义和基本准则
3.1 定义
常规茶园:系指允许使用化肥、农药等措施来提高产量的茶园,它增加了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耗,易造成环境污染、水土流失、土地贫瘠化等。
有机茶园:系指采用与自然和生态法则相协调种植方式的茶园,强调应用使茶园生态系统保持稳定性和可持续性的生产技术,而不允许使用化肥、农药、基因改良工程等技术。
有机茶:采用颁发证的有机茶园生产的鲜叶为原料,按照有机茶加工要求加工,经有机茶中心认证并颁发有机茶证书的产品。
3.2 基本准则
本标准采纳国际有机农业运动联盟(IFOAM)关于有机种植和加工的基本准则:
1. 生产出足够的优质食品,满足社会的需求。
2. 提高耕作系统中包括微生物、土壤动植物、植物和动物在内的生物循环和物质循环,保持和提高土壤的长期肥力。
3. 在生产和加工中尽可能利用当地生产系统中的可再生资源,促进水资源和其他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
4. 协调作物生产和畜牧业生产的平衡。
5. 保持生产体系和周围环境的生物多样性,包括保护植物和保护野生动物的栖息地。
6. 使各种形式的污染最小化,生产生物可完全降解的产品。
7. 使从事有机生产和加工的每一个人都获得适当的回报,满足其基本需求,满意其从事的工作,包括有一个安全的工作环境,并逐步走向享受优质的生活。
8. 努力使整个生产、加工和销售向一个完整的有机生产链发展。
有机茶园的生态环境
4.1 茶地必须选择空气清新、水质纯净、土壤未受污染,具有良好生态环境的地区。
4.1.1 茶地环境质量标准体系包括大气质量标准、灌溉水质标准和土壤质量标准。
4.1.2 茶地大气、水质、土壤各项检测数据均应在标准允许范围之内。评价方法采用单项污染指数法。
4.1.3 有机茶种植区与常规农业区之间必须有隔离带,隔离带最好是山、河流、湖泊、自然植被不得小于9米。若隔离带上种植的系作物,必须按有机方式栽培,但收获产品只能按常规产品出售。
4.1.4 为防止由于大面积耕作带来的病虫害大流行,种植布局一定要保持一定水平的群落多样性,如不同茶树品种搭配、与其他植物间作等等。
4.1.5 在山坡种植茶树,山顶、山脊、梯田之间须保留自然植被,不得开垦或消除,并为加强固土、保水、挡风作用专门安排种植特定植物。
4.1.6 在坡地种植茶树要沿等高线或修建梯进行栽种。新建茶园坡度不超过25度。
品种、种子和种苗
4.2 品种应适应当地的环境条件,并表现出多抗性。品种搭配应保持遗传多样性。
4.2.1 禁止使用基因改良工程生产的种子和苗木。
土壤管理
4.3 土壤肥力系土壤提供茶树生长的综合能力。不断提高和稳定土壤肥力是维护土壤资源,进行有机茶生产的核心。高能力土壤是有机茶生产的基础,有机茶园的土壤肥力须达到土壤肥力分级1-2级。
4.3.1 土壤肥沃松软、无杂草、树冠覆盖率高的茶园,应实行减耕或免耕,提倡使用生物(如蚯蚓等)来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
4.3.2 提倡采用绿肥等覆盖茶园土壤,以涵养土壤水分,促进土壤微生物、动物的活动,提高土壤肥力。
4.3.3 没有病虫害为害的茶树轻修剪的修剪物应直接返回茶园,并用土盖。修剪枝杆烧灰还田方法只有在病虫害发生严重的地块采用,应当避免盲目放火烧灰。
4.3.4 肥料使用准则:
4.3.4.1 禁止使用化学合成肥料。禁止使用城市垃圾和污泥、医院的粪便垃圾和含有害物质(如毒气、病原微生物、重金属等)的工业垃圾。
4.3.4.2 人畜禽粪尿等试用前必须经过无害化处理,如高温发酵,以杀灭各种寄生虫卵和病原菌、杂草种子,去除有害有机酸和有害气体,使之达到无害化卫生标准。严禁施用不腐熟的人粪尿。
4.3.4.3 有机肥原则上就地生产就地使用。外来有机肥应确认符合要求后才能使用。商品化有机肥、有机复合肥、叶面肥料、微生肥料等在使用前必须明确已经得到有机茶中心颁证或认可。叶面肥料最后一次喷施必须在采摘前20天进行。使用微生物肥料时要严格按照使用说明书的要求操作。
4.3.4.4 所有有机或无机(矿质)肥料,尤其是高含氮的肥料,应以对环境和茶叶品质不造成不良后果的方法使用,同时应截断一切因施肥而携入的重金属和有机污染物的污染源。在此基础上施肥对环境的影响主要是因施肥不当所导致的硝酸盐(NO3)的污染,施肥必须同时考虑肥料种类、施量和施肥时间。
4.3.5 允许使用的肥料:
4.3.5.1 有机肥:以有机质为原料的肥料,含大量生物物质、动植物残体、排泄物、废弃物。
4.3.5.2 微生物肥料:用特定微生物菌种增益生产具有活性的微生物制剂。
4.3.5.3 半有机肥料(有机复合肥):无害化处理后的畜禽粪便及其它微生物废物加入适量的微量营养元素制成的肥料。
4.3.5.4 无机(矿质)肥料:矿物经物理工艺制成养人呈无机盐形式的肥料。
4.3.5.5 叶面肥料:喷施于植物叶片并能被其吸收利用的肥料。
4.3.5.6 其它肥料:不含有毒物质的食品、纺织工业的有机副产品,以骨粉、骨酸废渣、氨基酸残渣、家禽家畜加工废料、粮厂废料制成的肥料。
病虫害和杂草防治
4.4 农药使用准则:
4.4.1.1 禁止使用化学合成的化学杀虫剂、杀菌剂、杀螨剂、除草剂和植物生长调节剂。禁止使用生物源农药中混配有机合成农药的各种制剂。严禁使用基因工程品种及制剂。
4.4.1.2 从茶树、病虫草和有益生物等整个生态系统出发,综合运用各种防治措施,创造不利于病虫草孳生和有利于各类天敌繁衍的环境条件,保持农业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生物多样化,减少各类病虫草害所造成的损失。
4.4.1.3 优先采取农业措施,通过先用抗虫品种、培育壮树、加强栽培管理、中耕除草、封园、间作套种等一系列措施,起到防治作用。
4.4.1.4 尽量利用灯光、色彩诱杀害虫,机械捕捉害虫;对病虫害应特别重视采取预防,减少初侵机会,切断再侵染循环;采用机械和人工除草等措施,防治草害。特殊情况下,必须使用农药时,应遵守有机茶农药使用准则。
4.4.2 允许使用的农药:
4.4.2.1 微生物源农药:指直接利用生物活体或生物代谢过程中产生的具有生物活性的物质或从生物体中提取的物质作为防治病虫草害。
4.4.2.2 矿物源农药:有效成分起源于矿物的无机化合物农药。
4.4.2.3 有机合成农药:由人工研制合成,并由有机化学工业生产的商品化的一类农药,包括中等毒和低毒类杀虫杀螨剂,杀菌剂,除草剂。
郑重声明:
以上内容均源自于网络,内容仅用于个人学习、研究或者公益分享,非商业用途,如若侵犯到您的权益,请联系删除,客服QQ:841144146
相关阅读
茶园安装排水储水系统需要注意哪些因素(茶盘怎么安装排水)
2025-05-30 12:35:06无公害茶园施用基肥要领「茶园施肥技术」
2025-07-09 01:58:36现代生态茶园建设规划要求
2025-07-04 00:37:04唐代茶园的所有制和制茶作坊有何异同?
2025-07-12 01:13:26秋冬如何管理茶园,新种茶园管理
2025-06-11 03:27: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