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作为普洱茶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转型时期,为我们提供了追溯和探讨的宝贵窗口。这一时期,传统的茶叶经营模式逐渐演变,茶庄取代了清代的茶铺,沱茶崭露头角,饼茶独大的局面被打破。为了深入了解这一时期昆明茶庄和茶业经营状况,笔者多次走访老茶庄主人,华胜茶庄的陈佩仁先生,结合他的描述和所掌握的资料,得以勾勒出当年昆明市茶叶行业的生动画面。
民国初年昆明商业经营格局与茶业
民国初年的昆明,电灯、火车等现代设施尚未普及,百货公司尚未出现,商业经营格局与今日截然不同。那时的商业主要由生产、流通、仓储、销售几个环节构成,而这些环节又由行业帮会或地域帮会所控制。为了打破行业帮会体制,一些商人开始筹划创立公司。在茶叶行业,民国前生产、运输由茶帮专营,茶帮以石屏人为主;下关、四川方面的茶叶经营者则加入滇川茶叶工会,形成另一个行业、地域结合的商帮;仓储、批发由茶行垄断,经营者一般是茶帮成员;销售则由芦茶行的茶铺(或茶庄)负责。三大涉茶行业各司其责,茶庄收购茶叶,压制饼茶,组织马帮运到昆明;茶行负责批发生意,收取佣金;芦茶铺则售卖茶叶、芦子、槟榔等物品。至于茶馆业,则与这三个行业关系较疏远。到了民国,昆明的茶铺变成了茶庄,不仅可零售,还可进行加工。
陈永记烟茶铺的兴衰
陈佩仁先生的爷爷陈绍实(字克斋)和他的曾祖父一起创立陈永记烟茶铺,既卖川烟,也销滇茶。陈克斋经济眼光高超,思想独到,同时愿意为公众服务,被推举为芦茶行业聚会地点芦茶会馆的管事人,负责管理和召集工作。1920年前后,陈永记有两个名字,一个叫烟局,一个叫茶庄,可见他在黄烟行业中的地位更高。
陈纶的学徒生涯与茶业发展
陈佩仁先生的父亲陈纶(字绶若)生于1891年,聪明过人,虽然读书不多,但喜欢研究问题,动手能力强。1920年,19岁的陈纶被父亲派往公益茶行学习新知识。当时,到别人家工作需要保人,学徒无工资。茶行业务与茶铺、茶庄有很大区别,主要负责为茶庄存储茶叶,鉴定茶叶品质,向买方推荐茶叶,并提供无息或低息短期贷款。1922年,陈纶在公益茶行“管理柜务”,成为伙计或先生,有权在盈利中分红。这一年,陈纶的父亲为了扩大业务,前往广州发展。
郑重声明:
以上内容均源自于网络,内容仅用于个人学习、研究或者公益分享,非商业用途,如若侵犯到您的权益,请联系删除,客服QQ:841144146
相关阅读
洞庄老青茶与深山韵老白茶:探索中国茶叶魅力与历史
2025-05-15 20:33:28普洱茶与白茶:探索口感、品质与历史的差异
2025-06-06 18:47:29云南茶叶历史品牌:探寻岁月沉淀的独特韵味
2025-05-27 09:34:26正山小种红茶:探寻红茶鼻祖的历史、益处与品质
2025-05-17 22:21:31揭秘金帆红茶:历史、品质与袋泡茶性价比
2025-04-27 23:0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