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到北京,乘飞机只需两个多小时,坐火车不到两天,徒步行走得多久?这个问题,也许城市人一生中都无需面对。10月14日这天,一支来自云南的马帮队伍,徒步赶马进京,用双脚告诉世人:这一路,需要5个半月———或者说,需要168天。
15日,北京老舍茶馆,当马帮队伍的总马锅头格达娜和其他5位马锅头身着民族盛装出现时,掌声如潮。有人赞美,这一路再现了当年贡茶进京的盛事、复活了马帮和茶马古道;有人评论,这是一次壮观的行为艺术、是行走文化流动的博物馆。
18日,记者来到京城最大的茶叶集散地北京马连道市场,拜访大马帮的成员们。总马锅头格达娜是此行中惟一的女性,今年已经47岁。6年前,她还是云南省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交通局管理下的国营马帮中的一员,她所在的“国家马帮”,40年来一直为西藏与云南交界的独龙江峡谷运送粮食等物资。2000年,贡山通向独龙江的公路全线开通,国营马帮随之解散,那段令人怀念的马帮岁月,被导演郝跃骏定格在纪录片《最后的马帮》中,格达娜也因此为世人知晓。格达娜的出名,并没有给她的生活带来多少改变。她从队里领到了两匹马,养马、赶马送货仍是她最重要的劳作。不用赶马时,她的活儿也排得很满,这几个月上山找菌子,下几个月上山找矿,有时得翻山越岭20多天。经过近半年长途跋涉,格达娜显得瘦削而憔悴,藏族人深褐色的皮肤,纯真的笑容,让人过目难忘。这是格达娜第一次到北京。这个大都市对格达娜来说,既热情又陌生。赶了一辈子马的她不识字,上厕所,也得有人帮忙指引。但她却要不停地在各种纪念品上,用拙朴的笔迹签上自己的汉语名字,忙得连跟旁人说话的空隙都没有。
和格达娜同行的,还有她的儿子利勇和丈夫余正辉。利勇是这次年龄最小的赶马哥,今年19岁。身材高大的他,遇到陌生人问话,红扑扑的脸立刻露出不知所措的神情。在利勇眼里,还是家乡好,因为,可以和伙伴们一起爬山,再说,老家的空气,也比城里好。格达娜的丈夫余正辉在2000年以前,是“国家马帮”的饲养员。在他眼里,马通人性。他一喊,马就会很乖地停下,驮货物较多的马,余正辉会给它“开小灶”。余正辉觉得,外面的世界太复杂,还是伴着与他们相依为命的马,心里才踏实。 5个半月的跋涉,一段在外人看来浪漫如诗的行走,留给每个赶马人的,却是一路的辛苦、艰险,甚至是残酷。行前,马帮成员对这一路艰险,没什么概念。可走过了,才知道,和在家乡赶马完全两个样。每天要不停赶路,不能停留,路途上的危险更是如影随形。
郑重声明:
以上内容均源自于网络,内容仅用于个人学习、研究或者公益分享,非商业用途,如若侵犯到您的权益,请联系删除,客服QQ:841144146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