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关于白茶寿眉的冲泡次数很多朋友都还不太明白,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寿眉如何冲泡的知识,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一、2015寿眉的特点和口感
1、以2015年寿眉入饼,饼面叶厚梗壮,汤色金黄绵稠,口感醇厚,冲泡品饮有力度,煮饮甜醇丰糯,内含物质丰富,为后期转化奠定稳固的物质基础。
2、首先看它的外观颜色,主要以深沉的翠绿为主,随着时间的推移,它的颜色会由绿变黄,所以大家在购买的时候,会发现有的“老寿眉”呈现出墨绿色,而有的则呈现出黄绿色。其次从它的茶汤颜色来看,主要根据次数评价茶汤的颜色,大致可以分为赤金色、金黄色和杏黄色。
3、冲泡的次数越多,颜色会变得越来越浅,这与茶叶的浓度有关系。最后是闻它的气味,“老寿眉”的香气比较独特,会给人以舒适感,它的香气不刺鼻,所以这也是很多人喜欢它的主要原因。综合这些特点不难看出,“老寿眉”属于一款比较温和的茶叶。
二、白茶一般泡几泡
白茶根据品质高低,根据白茶的品相不同,冲泡的次数是有所差别的,如果是冲泡白茶当中的白毫银针,一般冲泡八次左右,如果冲泡寿眉这样的老白茶冲泡一次泡十几泡也是很正常的事情,但是如果是品质不佳的白茶冲泡次数会明显减少。
三、茶叶叶底鉴别的六个方面
六大茶类里,绿茶是不发酵茶,绿叶清汤,叶底颜色也以嫩绿为主。
若在绿茶叶底里发现红斑或者黑褐焦点,显然是工艺有问题。
那些焦黑碎屑,多数来源自炒青绿茶杀青不当。
温度过高,时间过长,将茶炒焦所致。
红茶的叶底颜色以古铜色为主,颜色红匀。
色泽红且偏深,稍微带点青褐色。
和其它茶相比,红茶发酵程度偏高。
若是发现某款红茶的叶底,有红有绿,颜色深浅不一致。
色系驳杂,带有明显青条,多半是发酵不足或发酵不均匀导致。
(有机牡丹王的叶底,颜色匀称)
至于白茶的叶底,得结合具体茶类来分析。
白牡丹,芽白叶绿,泡开的叶底里,芽头底色也是以绿为主。
春寿眉,整体是深浅不一的绿色。
秋寿眉,叶片上绿色占据大多数,但也有分布砖红、郝色、土黄等。
若是老白茶,随着年份递增,叶底色系不会彻底颠覆,只不过颜色深浅略有不同罢了。
二、茶梗柔软,没有麻梗、剥皮梗。
茶叶里该不该保留茶梗?得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连梗带叶一齐采摘的白茶寿眉,经萎凋、干燥后,成品茶里保留茶梗,再常见不过。
对武夷岩茶(属乌龙茶)来说,岩茶虽说是“开面采”,茶青采摘时也是连梗采下。
但岩茶加工工艺复杂,初制结束后,还要专门剔除茶梗与老叶,再进行焙火。
因此但凡在岩茶叶底发现茶梗,都是挑拣不精、工艺粗糙的表现。
红茶该不该保留茶梗,得看具体情况。若是金骏眉,只取芽头为原料,何谈茶梗?
另外,即便是“有梗”的茶,对茶梗的要求也不能放松。
泡开的叶底里,茶梗是身段柔软的。
不能像是牙签那样,捏着偏硬,没有半点弹性。
按照《茶叶审评术语》描述,还得另外留意这两类特殊情况。
指陈年老梗、粗老梗,偏麻白色。
这样的粗老茶梗,一早就脱离适采范围。若是成品茶内保留过多老茶梗,会导致茶汤滋味偏薄,带粗老味,不耐泡,质量不高。
个别红茶、岩茶里若发现大量剥了皮的茶梗,证明它在加工时,揉捻不当,用力过猛,是典型制茶败笔。
(假冒金骏眉的叶底,僵硬、无弹性)
早些年在上海的茶博会上,见过一泡古怪的熟普。
接过工作人员递来的盖碗后,先打开往里瞅了瞅叶底。
发现里面是软趴趴的,一点也不鲜活。
见状,对方解释称,这是因为熟普是渥堆茶,渥堆发酵后的茶叶,都是如此。
(假冒金骏眉的叶底,僵硬、无弹性)
叶底软烂,像烂菜叶那样,一捏就稀巴烂。
用审评术语来看,这属于“丝瓜瓤”。
叶片沤烂,留下明显叶脉网络,形似瓜瓤。
这种叶底软烂,没有弹性的茶,慎买!
(2019白露茶叶底,即便是老白茶,也能很快泡开)
之前在试茶时,领教过这样的病火岩茶。
一提到病火茶,估计有的茶友会纳闷,病火属于什么火功,它和足火茶又有什么差别?
足火茶属于正常火功范畴,而病火茶纯属焙过头,将茶焙焦了。
(2019白露茶叶底,即便是老白茶,也能很快泡开)
鉴别病火茶,可从叶底进行分别。
正常的岩茶叶底,不论轻火、中火、足火,干茶条索在经历轮番沸水冲刷后,会慢慢舒展。
而病火茶的条索,颜色炭黑,没有光泽。
哪怕闷再久,冲泡次数再多,叶底里的干茶条索仍旧直挺挺的。
像被大火吞噬过的山林,彻底成了焦条,没有半点活力!
内质充足的好茶,芳香物质积累丰沛。
干茶香、盖香、落水香、挂杯香、以及泡淡后的叶底,无处不香。
冲泡6、7冲,甚至更多次数后,茶味逐渐变淡。
若能闻到清晰的茶香,说明这泡茶的表现可圈可点。
绝大部分品质过得去的茶叶,泡茶出汤后,趁热去闻。
感受到茶香的存在,倒也不稀奇。
难能可贵的是,叶底在彻底凉透后,依旧保留丝丝缕缕冷香。
一泡茶喝完后,撂在桌上半小时、一小时再回来收拾。
当你准备倒掉叶底,清洗茶具时,不妨低头闻一下余香。
好茶哪怕在泡淡的、凉透的叶底里。
冷后的茶香依旧清清爽爽,没有半点杂味怪味!
(有机牡丹王叶底,芽叶大小较为匀称)
比如,岩茶要“开面采”,采茶时不含芽头,连梗采下嫰梢的三叶、四叶为原料。
白茶白毫银针的采摘,却要采特定茶树品种的粗壮芽头,并且芽头不能是光秃秃的,芽身旁带有小叶壳,一旗一枪才是标准。
但同种茶叶之间,有等级高低之分。
虽说同是一芽一叶、二叶,但芽头粗细、叶片宽窄不同,能分出特级白牡丹(牡丹王)、一级白牡丹、二级白牡丹等差别。
(有机牡丹王叶底,芽叶大小较为匀称)
等级标注清晰,归类鲜明的茶叶,芽叶大小要相对匀称。
像买苹果,分特大果、大果、中果、小果等选项。
如果买了5斤大果回来,开箱后却发现果子个头偏小,名不副实,无疑是太吃亏。
买茶也是如此,当你买了半斤牡丹王后,将茶叶泡开,叶底等级混乱。
芽头偏瘦、叶片太宽,根本达不到要求。
花买牡丹王的高价,结果却买到普通白牡丹,实在是白白多花冤枉钱。
四、闷茶和泡茶的区别
现代生活里,煮茶壶以玻璃壶为主,方便又简单。
茶壶的容量大小不一,从400毫升,到600毫升,直至超过1L的壶,比比皆是。
和古代流行的风炉煮茶不同,现代生活里,用电陶炉煮茶更方便。
但为了追求古风,用炭火炉加热,未尝不可。
玻璃杯、马克杯、飘逸杯、快客杯、保温杯、盖碗、茶壶等,任君所选。广义上,只要是能装水的杯子,就可以用于泡茶。
但按照用法的不同,上述茶具可分两大类。
一是支持茶水分离的,比如盖碗、茶壶、快客杯。
一是不支持茶水分离的,比如玻璃杯、马克杯、保温杯。
通常,使用“茶水分离式”茶具冲泡时,不建议闷泡。
以盖碗泡茶为例,直接快出水便是,在茶味没有泡淡前,都不需要坐杯闷泡。
而使用玻璃杯等“茶水不分离式”工具泡茶,投茶量不宜多。
并且,要注意尽早喝完,以免泡出来的茶汤滋味过分浓郁!
很多时候,煮茶是一种比较省茶的喝茶方式。
仅需少量干茶,便能煮出一大壶茶汤。
投茶太多反而不妥,会将茶味煮浓。
煮老白茶时,适宜的茶水比例如下:
往壶内加300-400毫升纯净水,投茶2-2.5克,绰绰有余!
玻璃杯、马克杯、保温杯泡茶时,前文已经提到,投茶量宜少不宜多。
在办公场合,简单用玻璃杯泡一杯寿眉新茶提神,仅需一小撮干茶即可。
玻璃杯泡白茶的适宜茶水比,大约是200毫升水,配1-1.5克干茶。
盖碗冲泡时,黄金茶水比例是1:20。
用标准110毫升盖碗泡茶,投茶5克是标准。
为了精准投茶,建议在茶桌旁备一把克秤,更为实用。
对比(盖碗)泡茶和煮茶,它们之间的茶水搭配,大有文章。
适用的茶水比例不同,决定白茶可以煮,但不适合闷泡!
亦或者,选择炉和壶二合一的养生壶。
但不论如何,在启动热源,开始煮茶后,壶内的水温会呈现逐渐上升趋势。
烧沸后,在没有关火前,会处于热腾腾的保温状态,利于深层次的茶味释放。
将水烧沸后,用沸水泡茶,往下注水刹那,沸水的热量就在不断失散、降温。
注水完毕后,若是没有及时倒出茶汤。
那么,闷在盖碗内的热茶,温度会不断下降。
长时间闷泡后,面对一杯闷浓的、凉透的苦茶,根本让人提不起喝茶兴趣!
对厨房小白来说,做一顿饭吃,只要将各式食材煮熟、加点调味就可以出锅。
但专业烹饪方式里,炒、焖、烩、蒸、炸、烤、涮……
喝茶也是如此,泡和煮拥有本质差别。
煮茶在没有停止加热前,水温递增或者保持滚沸。
水温变化不同,决定它们的茶味呈现大不相同。
泡茶喝,在不同冲泡次数下,茶香茶味呈现更为有序、全面。
而大壶煮茶时,茶味更像“一锅出”的大锅菜,在方便之余,缺少了细腻的茶味层次。
一块肉该切薄且厚,一条鱼该红烧还是清蒸,在下锅前要有所准备。
而喝茶时,有的茶适合煮,有的茶适合泡,有的茶既适合煮又适合泡。
要选对最佳烹饪方式,才能得到更好的风味。
市面上常见的茶类里,绿茶、黄茶、茉莉花茶、清香型铁观音等,直接泡茶便是,不适合煮茶,不然会白白浪费它们的清新、清香风味。
即便是白茶,也不是所有茶都适合煮。
另外,煮老白茶虽好,但面对品质出色、年份真实的优质老茶,在喝茶时更推荐用盖碗冲泡。
等茶味泡淡后,再去煮叶底,将煮茶和泡茶综合起来,不失为“一鱼两吃”的绝佳选择。
最后,有的茶泡着喝,滋味平平,唯有高温煮茶才能释放出充足茶味。
比如,个别压得特别紧、硬邦邦的砖茶、沱茶等。
按常规方式冲泡,滋味难以浸出,煮茶更能高效释放茶味!
煮水、投茶、继续加热、倒出茶汤饮用等。
为了合理控制煮茶时间,推荐用热水煮茶。
等壶内的水,加热到大量冒泡后,再投干茶。
投入干茶后,稍等片刻,大约不到一分钟时间,连茶带汤一齐滚沸,便可关火。
此时,等滚沸的茶汤稍稍平静下来,就可倒出茶汤饮用。
剩余在壶内的热茶,继续放在电陶炉上保温。
随时想喝了,再倒出来,很是方便。
而盖碗冲泡时,大致可以拆分为:
快出水泡茶时,注水速度要快,合盖出汤也要快。
倒出茶汤的过程要连贯、流畅、干净利落、彻底沥干。
严格算下来,从注水开始计时,到大部分茶汤倒出,不过短短7秒8秒。
内质丰富的老白茶,按快出水冲泡,至少可以泡出7、8冲浓淡适中、茶味丰富的茶汤。
而后还可以再坐杯,闷出几泡尾水,彻底榨干茶味。
基本煮上一壶,便会大量消耗茶味。
等到下一壶再续水煮茶时,滋味会明显淡一些(类似玻璃杯泡茶)。
所以,在一壶茶煮好后,即便茶水不分离,继续放在炉子上保温,也不必担心茶汤被闷浓变味。
但盖碗泡茶不同,如果一开始就闷泡,会将原本可以泡出十来冲的茶味,一次性浓缩起来。
既影响耐泡度,也会将茶味闷浓。
总结来看,老白茶可以煮,但直接闷着喝,实在太浪费!
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
寒冷的天气里,围炉煮茶,闲话家常。
很多时候,煮茶适合慢生活,适合悠闲享受,适合慢慢打发时间。
时间匆忙,条件有限时,可以在办公室随手泡上一杯,稍作放松。
用玻璃杯泡茶,润喉解渴,属于快节奏喝茶。
而按功夫茶的泡茶方式,用盖碗逐次冲泡,细细慢品。
相对而言,属于慢节奏的饮茶享受。
通常,为了合理利用茶味,好茶不能闷。
等茶味被大量消耗泡淡后,才需要依次延长坐杯时间。
更能欣赏一杯茶带来的美妙风采!
五、寿眉可以冲泡几次
可以冲泡四五次,但是由于循环冲泡,所以寿眉的冲泡时间长度有所不同,第一泡时间约3分钟,经过滤后将茶汤倒入茶盅即可饮用,第二泡只要5分钟即可,也就是要做到随饮随泡,冲泡的次数越多,冲泡的时间就要相对长一点
六、晒白金1841紧压寿眉怎么泡
泡晒白金1841紧压寿眉的步骤如下:
1.准备好干燥的晒白金1841紧压寿眉茶叶,一般建议使用5克茶叶。
2.取一只茶壶或茶杯,用75-85℃的温水进行预热,然后将茶叶放入壶中。
3.在壶中加入热水,注意不要立即注入开水,而是从壶口缓慢地倾倒,让茶叶得以充分吸水。
4.第一泡浸泡时间为10-20秒,然后倒入茶海等装茶器皿中。
5.第二泡浸泡时间为20-30秒,倒入茶海中。
6.第三泡开始就可以延长浸泡时间,一般为30-45秒,然后倒入茶海。
7.每泡可以根据个人口感和喜好调整浸泡时间,一般建议泡制3-5次,每次茶汤的浓度逐渐增加。
8.倒入杯中,即可享用晒白金1841紧压寿眉的香气和口感。
注意:以上是一般的泡茶步骤,具体的时间和次数可以根据个人喜好进行调整。
关于白茶寿眉的冲泡次数的内容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郑重声明:
以上内容均源自于网络,内容仅用于个人学习、研究或者公益分享,非商业用途,如若侵犯到您的权益,请联系删除,客服QQ:841144146
相关阅读